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6―2010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20


院行〔20068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62010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是通过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以达到提高学术地位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专业建设体现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建设核心,是一项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加强专业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对高校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以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为长远目标,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专业结构调整为提升点硕士点申报为突破点,构建和完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体系推进我校有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62010年发展规划》,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各系根据校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本系专业建设规划。根据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和重点,各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规划,分步实施。

(二)服务基础教育,满足地方人才特别是乡村师资需求。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专业;根据地方人才特别是乡村师资需求,积极开设需求量大的师范型和应用型专业。同时注重传统专业、新兴专业、边缘专业的发展与融合。

(三)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使校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主干课程保持领先地位。在转为普通师范院校之后积极参与普通高校学科领域竞争,申报省级重点专业、学科和硕士点。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以及乡村师资需求,实施政策倾斜,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加强资源整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质,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思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三、建设目标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为支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强化特色专业的带头作用,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拓展更多的乡村实践基地,使学校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水平优势更加突出,学术地位大幅提升,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定位、教育改革发展和乡村师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积极创造条件增设专业,并拓展优势专业,到2010年使本科专业达到30个以上,涵盖35个学科门类,形成教师教育和应用型2个主要专业群。同时从学校现有和今后设置的特色专业中评选出若干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4~6个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结合十一五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从学校现有和今后设置的课程中评选若干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每专业确定2~3门主干课程,20062010年争取在我校建设60门以上主干课程;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力争610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三)学科结构优化。

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交叉和融合,在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逐步优化结构,按学科群进行发展,资源重组,优化配置。在转为普通师范院校后积极申报硕士点,使1~2个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具备联合或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四)科研基地建设。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重点建设2~3个科研基地,办好5~7个农村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所,争取每年举办10次左右省级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专业发展和硕士点的申报。力争到2007年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设备全部到位,2008年各重点专业实验室全部建成,到2010年,力求通过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建成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五)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我校与省内各市(州)中小学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关系,积极探索县(市)定向招生、学校定标培养、学生定岗就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建立510个长期“订单式”培养合作单位,建立100个以上教学实习实践基地,逐步延长教学实践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继续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思想;在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农村教师职前职后相贯通,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思想。

(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

实行学术带头人制度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省内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充分利用国家和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种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计划,实行特殊人才培养和引进措施,力争培养若干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三)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1.主干课程建设。主干课程是我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业的标志性和示范性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应起到龙头的作用。我校计划在2007年评定一批校级主干课程,并给予每门主干课程5000元的经费支持,经过两年的建设周期,使其中一部分主干课程达到省级优质课程的水平,并保证每年不少于2000元的建设费用。

2.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主要着眼于对人才培养影响较大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分布以及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从主干课程中选拔一批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通过24年的时间,使预选的精品课程大都能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水平,一部分能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水平。按照每个专业申报一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原则及我校普通本专科专业的递增速度,力争2010年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数达到40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启动经费约为1万元/门,按学校规定分批投入。对于验收合格的校级精品课程,保证每年不少于2000元的建设经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启动经费约为4万元/门,按学校规定分批投入。对于验收合格的省级精品课程,保证每年不少于4000元的建设经费。

3.品牌专业建设。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宗旨,重点培育社会需求旺盛、专业辐射面较宽并在省内同类专业中有一定优势,能够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专业。力争在20062010年内,使更多专业达到校级品牌专业的水平,在校级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建设46个省级品牌专业。学校对每个品牌专业的建设启动经费约为2万元,按学校规定分批投入。对于验收合格的品牌专业,保证每年不少于3000元的建设经费。学校对每个省级品牌专业的建设启动经费约为3万元,按学校规定分批投入。对于申报通过的省级品牌专业,保证每年不少于5000元的建设经费。

4.重点学科建设。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为基础,重点培育我校学术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二级学科。经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12个学科的学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建成省级重点学科,使这几个重点学科成为我校未来的硕士点申报学科,到2010年力争建立起以教师教育为主的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对每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启动经费约为6万元,按学校规定分批投入,并保证每年不少于3万元的建设经费。

(四)加强学位建设。始终以学士、硕士学位教育标准为依据,加强专业建设,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特色专业率先与兄弟院校联合招收硕士生,积极申报硕士点。

(五)加强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学校先期投入100万元,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的申报、研究和学术交流,加强科研成果的课程化、产业化,形成课题专业课题的良性循环,促进专业发展;积极争取校外资金的共建投入,争取社会各界在我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或提供专项资助;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专业发展视野,促进专业有效发展,使学校专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六)加大经费投入,注重效益。根据专业建设思路,5年内至少投入600万元作为建设专项经费,大力推进专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特别是配套的专业基础实验设施、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使专业建设上档次、显成效。

学校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学校教务处将不定期对主干课程、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重点学科进行评估,对名不符实的项目予以撤消,确保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