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作计划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06

教务处


学校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然后通过教学去实现人才培养,因此,“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阵地和形式是课堂,课堂质量的好坏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根据学校教学发展情况,尤其是2018年即将迎来本科教学质量的审核式评估,教务处在做好日常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将2018年确立为“课堂建设年”,目的在于唤起老师们对课堂的关注、对课堂的思考、对课堂的探究、对课堂的掌控,以更好地利用课堂来推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审核式评估”为契机,凝心聚力,提高学校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迎接审核评估是学校2018年的重点工作,教务处将牵头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自查报告》,和教学学院一起完成教学材料的归档整理,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学院门厅的迎评建设,在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期间,全面接受检查。

审核评估是全校性工作,通过审核评估契机,加大宣传,落实行动,进一步凸显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学校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课堂建设年”为抓手,全员行动,提升授课老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水平

1、课堂结构建设

课堂结构决定于学习规律。包括课堂时间结构、课堂空间结构、课堂知识结构、课堂组织结构、课堂顺序结构等。合理分布和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效掌控教室前后左右的课堂空间,准确把握讲授知识的难易、疏密、关联和迁移,有效建构起群体学习互助组织,将自学、导课、讲解、互动、质疑、交流、训练、指导、巩固、检验这些基本环节,熟练用于建构教学课堂,使大学课堂呈现一种相对完整的形式结构,避免课堂的随意性。2018年将培训部分骨干教师将课堂结构完整呈现,并由此引领全校课堂结构的改善。

2、课堂模式建设

以信息化为核心技术,引导课堂模式的多样化、便捷化、泛在化变革。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ppt”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一本教材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改变传统坐在教室上课才叫课堂的思维模式,大力推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丰富多彩课堂的模式,把课堂建在教室、建在实验室、建在实训室、建在实习基地、建在操场、建在校园、建在寝室、建在食堂、建在旅途、建在大自然、建在手机上。推行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讨论式课堂学习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在线共享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模式,公共体育课尝试采用俱乐部自主锻炼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钢琴等可以尝试采用以过级考证代替课堂上课,工科专业课程尝试用设计、操作、实训等替代课堂教学模式,美术以创作作品代替部分课堂教学,音乐、舞蹈以表演替代部分教学等等。让课堂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能,知识无处不备,成长无处不有。

3、课堂文化建设

课堂文化是校风、学风、教风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的鲜明标识。课堂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级集体的组织文化建设、师生交往的行为文化建设、教学管理的制度文化建设等。和谐班级氛围与张扬个性、平等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学术研究自由与教学规范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难点。

4、课堂效率建设

以产出为导向,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杜绝负效课堂,减少低效课堂,建设有效课堂,倡导高效课堂。课堂效率体现在对课程的有效把握,时间的有效规划,空间的有效利用,知识的有效掌握,技能的有效提升,最为核心的是学生的有效成长与发展。课堂效率问题还反映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即课堂是每个学生需要的,课堂没有旁观者。

5、课堂纪律建设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上课有纪律”。课堂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是知识的圣殿,是传递正能量、形成价值观的地方,因此,课堂必须有纪律。课堂纪律建设包括学生的学习纪律和教师的上课纪律。学生学习纪律包括课堂作息纪律、出勤纪律、听课纪律、作业规范、考试纪律等。教师上课纪律包括工作纪律、授课纪律、辅导规范、师生交往规范、考试规范等,树立纪律规范意识,减少教学事故。

三、以“师范专业认证”为蓝本,对标建设,迎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三级监测认证

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学校将在教育厅教师处的统一安排下,对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接受三级监测认证。

四、以“新工科”为建设路向,对接地方需求,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制高点,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科人才。为此,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2018年,学校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发挥已有工科优势,重点打造计算机科学、建筑材料、生物工程、汽车服务等工科专业,深化与光谷地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探索一些自己的方法和模式,力求在新工科项目申报中有所斩获。